奉贤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 你知道几样

来源: 互联网

据上海发布,位于上海南部、杭州湾北岸的奉贤,江河纵横,田地肥沃,祖祖辈辈不懈农耕,不辍渔牧,**了*特的文明和丰饶的物产,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风味。

奉贤区***说,在城市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,一些传统特产由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工序和习俗逐渐淡出历史舞台。而对于已经上了年纪的人或者在外的游子来说,当年那道家乡的风味菜可以立刻唤醒儿时的记忆。
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三官塘镇人口已超千,是中等规模的集镇,三官塘,原名三官堂。宋初,该地已有移民流徙居住,漳泉港穿村而过。宋元时期,镇周边乡村豆腐作坊兴起,尤以镇东杨王规模*大,设店成市。相传,三官堂豆腐出名与明代刘伯温有关建造屠氏庙有关,素食豆制品业与日俱增。清康熙年间,包括杨王在内的多家豆腐作坊迁址镇内,使得三官堂豆腐业更加**兴旺。

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三官堂的豆面店坊有6家非常出名,分别是:创办于1923年的夏德记豆腐坊(十字街西口)、何永顺豆腐坊(仁寿桥河北)、许恒兴豆面坊(北街);创办于1928年的何鼎兴豆腐坊(仁寿桥河南);创办于1935年的吴兴记豆腐坊(东街市)、潘鸿兴豆面坊(东街中段)。

当时的三官堂豆腐不仅销量大,而且质量优,其特点是:色,雪白如玉脂;质,细嫩不易碎;食,上口滑而不腻。民间歌谣赞曰:“三个老爷坐一堂,一无典当二无行。豆腐摊贩挤满巷,众称豆腐三官堂,买块豆腐烧只汤,一家吃得精精光。”三官堂豆腐还被挑担穿街走巷叫卖:“豆腐——三官堂!”“三官堂——豆腐!”意思是三官堂豆腐是正宗货,品位高。久而久之,“豆腐三官堂”的名声便流传开了。

对于年轻一代的奉贤人来说,都未必知道自己的家乡还有一种沪上闻名的特产,那就是“漴(音同崇)缺鲫鱼腊板黄”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许多上海人乘公交汽车经过漴缺时,有的还会特地下车停下来吃顿饭,目的就是为了品尝奉贤当地特产鲫鱼腊板黄。

漴缺原来是当时奉贤西南海边的一个小集镇。腊板黄鲫鱼的特点是两头小,肉段大,脊背阔,肚皮肥壮,鱼鳞呈金黄色。个儿大的每条达一市斤,小的也有三四两。肉嫩而肥,口味鲜美,其营养成分比一般鲫鱼高,煮成鱼汤可做病人和产妇的滋补佳品。

“漴缺鲫鱼腊板黄”为什么能成为当地的特产呢?原因是当地*特的水质与自然环境造就的。漴缺地处海边,夹塘(两条海塘之间)里是静水河,其水味咸,土质含沙而色黄,河里有肥壮青嫩的芦根和壮草,鲫鱼长得特别肥壮,鱼体又呈黄色,“漴缺鲫鱼腊板黄”由此得名。

投稿作者:email_1003917
首页 贵州美食 文章详情

相关推荐

关于我们 | 极速版 | 电脑版 | 客户端

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