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天,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主办、南京晨报领读的“2018共读南京”五月线下讲座在南京市十朝历史文化园举行。**的美食文化学者马学仁老师受邀和读者们一起品读五月共读作品《白门食谱》。马老师不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《白门食谱》的由来,还例举其中菊花涝、小笼包、蒌蒿、茭白、糖粥藕等美食,生动展现了南京人在“吃”上的精通和追求。爱南京·南京晨报记者 李晓婕
《白门食谱》介绍了**时南京60多种菜谱和食材,其中,土特产20多种,菜谱30多条。马学仁老师*先介绍了《白门食谱》这本书的由来。金陵、石城、白下……是南京耳熟能详的“别称”。但提到“白门”,恐怕连南京人都不会想到,这个名称会和南京有关系。“白门”其实指的是六朝建康宫城的正南门,虽然鲜为人知,但翻阅历代关于南京的诗词歌赋,还是能经常看见它的身影。
**时期的南京学者张通之就以“白门”为名,写下一本《白门食谱》,与袁枚《随园食单》突出江浙官府菜相比,《白门食谱》广取金陵城市乡村及人家、店铺与僧寮、酒肆,更加接近市井生活。
菊花涝,是一种野菊花,但是与普通的野菊花不同。为什么叫菊花涝?这个跟我们老南京人的语言有关系,小孩玩水,皮水,称为“涝水”,这个菊花涝的特点,卖的时候必须带水,不带水,摆个24小时以上,菊花涝就不能再吃了。菊花涝的生长范围也很有限,在南京方圆几十里才能够种植、生长,也只有南京人吃得惯这个味道。不过呢,好多菜场、饭店都把它写成“菊花脑”,为什么写成“菊花脑”?有两个原因,一是误讲,“涝”听成“脑”,口音问题,当时南京的土地大部分是安徽人来承包种蔬菜的,因为方言问题,他把这个字听错了;第二个是受古籍记载的影响,比如宋朝的道潜写了一*诗《次韵子瞻饭别》:“铃阁追随半月强,葵心菊脑厌甘凉。”菊脑,就是“菊花涝”。
马老师说,他以前查过辞海对脑的解释有三种,一是人类和脊髓动物中的中心部分,头脑。第二个是中医学中的名词,第三个是脑垂状的物质,樟脑。所以对照这个来看,应该正名为菊花涝。
此外,马老师还介绍了南乡猪,就是中华门外南边被称作南乡,那一带饲养的猪肉嫩,皮下脂肪少,肥而不腻。他介绍这些是因为**的刘长兴薄皮小笼包就是用的南乡猪的猪肉。他还笑着教给大家吃包子的口诀:轻轻移,慢慢提,先开窗(咬一小口),后喝汤(就是喝卤子)。
马老师说,过去的包子怎么蒸?客人点了包子,厨房里面才开始包,包子蒸好以后,不是马上就端到桌子上去,要摆个几分钟,冬天摆的时间短,天热摆的时间长一点,然后再端上桌,你才能吃。这个时候口感是*好。包子冷了,不好吃,热了,烫着你舌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