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舍曾说,自己生在北平,那里的人、事、风景、味道和酸梅汤、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,他全都熟悉。
“一闭眼,我的北平就完整得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。”作为文学圈**的美食家,老舍在描绘北京特色美味时,自带浓郁京城风情。他认为豆汁儿是北京的象征,对芥末墩儿也充满感情。
至于涮羊肉,老舍在《离婚》一书里写道:“自*锅以至葱花,没有一件东西不是带着喜气……他的口腔已被羊肉汤——漂着一层油星和绿香菜叶,好像是一碗想象的,有诗意的,什么动植物合起来的天地精华——给冲得滑腻。”书中一句“肚子里有油水,生命才有意义”,更是把享受涮肉之美味提升到生命观的高度。
手切羊肉与机切羊肉整齐地放在并排的一米板上。把创始年份写在品牌之下,是**品业的惯例。图/李伟摄于羊大爷*锅北京动物园店
北京土话管涮羊肉叫涮锅子。地道的老北京涮羊肉,锅一定是铜锅,大肚围边,炭*集中,加热汤水,温度高且稳定;汤水沸腾时,也只是小*慢开的状态。
纯正的涮锅子只涮羊肉,满族镶红旗后裔、被誉为“中华谈吃**人”的唐鲁孙曾说:“关外吃涮锅子讲究羊肉、牛肉、猪肉同时下锅,一锅儿熬;北平吃涮锅子则讲究泾渭分明,必定是羊肉、羊肝、羊腰子,甭说牛肉,就连牛肚、牛脑也不能在同一个锅子里涮,因为牛羊膻腥各异,一混合汤就不好喝。”
有一种说法是:北京涮羊肉为元世祖所创。当年忽必烈急于打仗,伙夫忙乱中将羊肉在滚水中快汆给他,忽必烈吃罢迎敌,旗开得胜,庆功宴上遂赐此菜名为“涮羊肉”。
上世纪80年代,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的一个据考为辽初期的墓葬中,确实发现了涮肉壁画——三个契丹人围一*锅,席地而坐,有人用筷子在锅中涮肉,锅前小方桌上有装调料的盘子、酒杯、酒瓶和装肉的铁桶。虽说如此,忽必烈“**”涮羊肉的说法仍止于传说。